高考刚过,以北大、清华为“领队”的抢状元行动随之拉开序幕。两大高校日前公布今年“掐尖政策”,翻倍抬高奖学金——清华新生的最高奖学金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北大则提高到5万元。
奖学金制度本为“国际惯例”,成为抢高考状元之利器,则从香港高校来内地招生始。这几年香港高校动辄掷出数十万奖学金,着实让不少内地尖子生心动,也让北大等有些坐不住。北大、清华今年的举动,或表明了两大名校开始直面大学生源的“市场竞争”趋势。
即便如此,这件事情意义仍然有限。虽说曾出现过北京文理科状元双双奔赴香港这样的“倒戈事件”,让人脸上有些挂不住,但从近年高考状元最终流向看,入读北大、清华者仍占绝大多数。况且,内地教育体制固然限制了高校招生的灵活性,客观上却也保护了某些名牌大学的绝对优势。只要政策优势在,名校就不愁优质生源。
何况高考状元对高校来讲,也没有那么重要。说白了,高考状元就是一块“广告牌”,平时吹牛管用,实际派不上多大用场。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对付应试教育有一套,并不意味着搞学术或者走上社会后同样出类拔萃。这和古代科举制度考出来的状元们,还真的有相似之处。有好事者调查,无论是“杰出企业家”“杰出政治家”,还是国内外院士级别人物,鲜见高考状元身影。除了个别的,大部分状元已是“泯然众人矣”。
还要看到,香港高校积极抢夺内地优质生源没错,却也不是见了高考状元就要。记得大前年吧,就有11名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拒之门外。这是因为香港的大学对申请人的成绩和面试表现同等重视,借此避免招收“高分低能”学生。
更重要的是,内地名牌大学“内忧”或重于“外患”。某些名牌大学长期养尊处优,关键在于两大方面:一是传统优势所形成的“马太效应”;二是既有政策上的重大倾斜。既吃老本又吃“皇粮”,焉能不肥?
但就这样,内地一流大学拿到国际上一排名,还是有很大差距。个中原因,就在于内功不扎实,教学和学术不够“世界一流”。正如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所说:“建立世界一流大学靠什么?肯定不是靠大楼!”同样地,采取比谁钱多的方式招徕高考状元,并不能赢得美好明天。高考状元毕竟少数,多想点办法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