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会员数的不断下降,全球第四大传媒集团贝塔斯曼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建立的书友会帝国似乎面临着倾覆的危险。
不久前,贝塔斯曼宣布将关闭其在中国的大部分门店,从今年7月31日起,“贝塔斯曼书友会”的招牌将很难在上海以外的城市看见。
很显然,贝塔斯曼书友会在中国陷入了困境,但麻烦显然不止于此。贝塔斯曼美国的书友会业务也早已贴上了“待售”的标签,之所以还没有出售,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接手而已。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大书店、连锁超市和互联网的夹攻之下,书友会模式已行将就木,而要求会员每隔一段时间必须购买一些书籍的做法,更让其失去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败走中国
从蓦然兴起到黯然离去,曾经红极一时的贝塔斯曼书友会在中国似乎在一夜间就完成了由兴而衰的转变。
作为2003年5月1日中国实施《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后第一个获准进入中国图书零售业的国外图书出版集团,贝塔斯曼书友会的“落地”曾备受国人的瞩目。
通过几年如一日的广告投放,它在几乎没有门店的情况下就拥有了上百万的中国用户。而随后,利用北京21世纪锦绣图书连锁公司第二大股东的身份,贝塔斯曼更一度让其门店在全国遍地开花。
但这些做法最终被证明为失败之举。“单纯做图书零售,除了新华书店有物业、税收、教材优势可以做,别人做都很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鲍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6月13日,贝塔斯曼宣布其旗下分布于中国18个城市的36家零售门店将于今年7月31日前全部关闭。
该公司在公告中称,尽管多年来在管理和财务上做了大量投入,但北京贝塔斯曼21世纪图书连锁有限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无法令人满意,缺乏必要的规模效益”。
事实上,贝塔斯曼书友会在中国的败局早有迹象可循。在2006年年中,贝塔斯曼就曾关闭了北京等地的十多家连锁书店。当时贝塔斯曼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解释的关闭原因为门店调整,并称其全国近40家门店已经实现收支平衡。但是从今天来看,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事实。
而更大的威胁则来自于互联网。由于大手笔的投入导致书籍价格偏高,许多书友会的会员选择了在贝塔斯曼邮册上选书,然后到便宜的网站上购买的方法,这也令贝塔斯曼书友会难以为继。
困境背后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贝塔斯曼也面临着和中国地区一样的问题,并且,也有过脱手书友会业务的机会。早在2000年,贝塔斯曼集团前CEO托马斯·米德尔霍夫(Thomas Middelhoff)就尝试将贝塔斯曼的书友会出售给美国的《读者文摘》。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米德尔霍夫的许多举动可谓极富先见之明。例如他曾在美国在线股价低迷时以1亿美元入股,仅这一笔交易就让贝塔斯曼集团获利70亿美元。
然而对贝塔斯曼集团的创始人摩恩家族来说,出售书友会的决定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该业务一直在为集团提供着稳定的盈利(直至今天,贝塔斯曼书友会依然是盈利的),更重要的是,摩恩家族一直深信书友会业务的低迷并非大势所趋,完全可以通过内部的努力来扭转。
米德尔霍夫和摩恩家族的矛盾还不仅于此。在上任后不久,米德尔霍夫便开始大力推动互联网业务,他下令将所有贝塔斯曼的书籍和音像制品数字化,使之可以在网上直接交易。除此之外,他还开始积极运作贝塔斯曼的上市进程,希望借此让公司运作更加规范化。
但这一切都让掌控着董事会的摩恩家族深感不满,前者在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即被视为一个投钱的无底洞,而后者更触动了摩恩家族的领导地位。
2002年,才当了4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米德尔霍夫就被摩恩家族以“维护贝塔斯曼企业文化和摩恩家族的需要”的理由赶下了台。而直到被解职的前一天晚上,他对此居然还一无所知。
在“搅局者”米德尔霍夫离开后,贝塔斯曼集团似乎又回到了正轨之上。经集团董事会75%的成员表决同意,贝塔斯曼搁置了其股份公司的上市计划,对暂时看不到回报的互联网业务的投入也被砍掉了不少。
不过事实最终证明了一切。在米德尔霍夫之后,被摩恩家族寄予厚望的继任者冈特·迪伦(Gunter Thielen)尽管使尽浑身解数,也未能让贝塔斯曼的书友会业务有所起色。
到了2007年,尽管贝塔斯曼书友会的销售额依然高达26亿欧元,但其利润却只剩1000万欧元。与此同时,在2002年才进入盈利阶段的亚马逊网站的收入已让贝塔斯曼望尘莫及。
据美国媒体报道,不久前《读者文摘》又向待售中的贝塔斯曼书友会伸出了橄榄枝,但其提出的价格显然已和8年前米德尔霍夫在任时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