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重大部署,日前,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此次专项检查对其余109家企业进行了排查,共检验了这些企业的491批次产品。专项检查显示,包含蒙 牛、伊 利、雅士利等在内的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新华网 9月16日)
最近舆论的焦点都集中在三鹿的“结石门”事件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检查造成连锁反应,无疑在人们中间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尽管政府对此次事件做出了及时妥善的处理,但“免检产品”蜕变成“免检毒品”的阴影却无法迅速地从人们的心中抹去,而该事件对当事人所造成的伤害也不是金钱和时间所能弥补的。面对嗷嗷待哺的婴幼儿,我们该如何选择,我们该相信谁?在这,我代表呀呀学语的孩子质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粉?
三鹿,国家免检;蒙 牛,国家免检;伊 利,国家免检;雅士利,国家免检……三鹿,三聚氰胺超标;蒙 牛,三聚氰胺;伊 利,三聚氰胺超标;雅士利,三聚氰胺超标……这些知名的奶粉品牌,因为三鹿“结石门”这根导火线,集体下架,也正是因为三鹿,免检背后的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动宝宝奶粉的黑手终于浮出水面。
其一,是国家质检部门的失职。国家免检并不等于国家不检。之前也出现过国家免检产品出问题的案例,因此三鹿也并不是首例,给予这些企业免检产品的称号,实际上是在产品品牌上面盖上了“国家认证”的印戳,实际上也是给了消费者一个没有安全保证的“定心丸”。消费者相信品牌,更相信国家权威部门的权威认证,在品牌和“权威认证”的双重攻势下,消费者成了真正的弱者。而这次事件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轰动,绝对不是偶然,是必然的结果,让人不得不对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对我们的食品安全担忧。就此而言,“权威部门”的“权威认证”成了此次三鹿事件的帮凶,这一点毋庸置疑,反思一下,究竟还有多少权威认证不权威,多少免检产品是免检毒品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呢?
其二,是产品厂家的责任意识不够。这些出问题的厂家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花少的代价换取最客观的经济效益,只要不出事情,有了“牌子”和“戳子”消费者就是案板上的羔羊。包括前不久的“矿泉水”事件,如果不是个别消费者多事或者如这次出那么大的事,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可以,但是利欲熏心,还是会选择这一步。有些厂家还被称之为“民族品牌”,但事情捅出来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的嘴脸是那样的阴险和丑恶,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再拿大家的生命安全当赌注。为了赚更多的黑心钱,他们造出了许多黑心奶粉以及其他黑心产品,结果让百姓寒心甚至痛心。他们什么时候考虑过为了孩子精选优质奶源,考虑过孩子的健康,莫非加了三聚氰胺的就是所谓的“优质奶源”,“专为中国宝宝设计的毒奶粉”?
谁动了我的奶粉?中国的宝宝在质问。谁是动过宝宝奶粉的黑手,是利欲,是不负责任的监督部门、黑心的生产厂家和无良的奶农。对于失职的职能部门,要掀起代表民众意愿的“问责风暴”,对于黑心的厂家和无良的奶农要用重典,砍断伸向宝宝奶粉的黑手,是砍断伸向消费者黑手的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