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美国西海岸,溜达了将近两个月时间。筹划准备那次旅行时,我的手机里提前下载了超过10个新的APP,从租车服务Avis与Hertz,到了订酒店的Priceline与Booking,搜索引擎Kayak也下了一个,当然还有著名的餐厅点评服务商Yelp……
等到两个月后,我发现我的“旅行”APP文件夹里完全变了样子:最多的有一类APP,洛杉矶、拉斯维加斯、旧金山、圣地亚哥,我下载了几乎美国西海岸所有城市的资讯APP,虽然名字各异,但是内容大致相同,都是当地各景点的服务信息,多数景点都有打折coupon。
提前准备的订酒店APP和搜索引擎Kayak基本上都没用上,倒是后来临时下载的Hotel Tonight经常用,用于预订Last-minute当晚酒店。因为是开车旅行,虽然有GPS,但是我还是下载了一个Tank,可以查到哪家加油站更便宜。另外,还有个叫做Road trip weather的APP不错,用来查路上的天气。
大概唯一一个我开始就准备好的;而且我常用的APP是Yelp,真心好用,每天找地方吃饭就靠它了。
当然,我的手机还有一款随时写游记、进行图片分享的APP,不提名字。是之前朋友让我安装的,相当于旅途作业;但是很遗憾,当我尝试了一次做功课之后,我便再也没有打开过它——还是在电脑上做这些更有感觉;沿途show照片,用Facebook就足够了。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是因为我正在想当我去旅行时,我的手机里应该装些什么?再往大了一点说,在2013年,移动互联网将会给旅游业带来哪些影响,产生哪些变化?几天前看到PhoCusWright的预测,今年美国移动旅游市场总额可能会超过80亿美元,全球移动旅游市场总额在100亿美元以上,在线旅游服务正日益转向移动设备——这块蛋糕谁能抢得?
当然,我不赞同那种只讲故事造梦式的产品理论,现在的市场里,最多的似乎就这类产品,外表光鲜亮丽,但是它们都会死得很惨。如同在不久前我写过的“移动互联网是趋势,但不是免死金牌”。我只想从自己的最真切的需求谈起。
第一,手机客户端预订习惯渐成主流。Ctrip酒店的手机客户端预订占比在去年Q3季度就已经达到了10%,elong和qunar的占比也都基本差不多。可以乐观的估计,这个比例会在今年以较高速度提升,在年末应该至少可以达到1/3的比例。另外插一句,昨天Ctrip传来换帅消息,很多评论提到James出山之后,会发力移动互联网——去年,ctrip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做了很多积累动作,包括推出APP群、投资飞常准、战略合作高德地图等;在今年James出山后,他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动作非常值得期待。
所以,机票酒店常规的产品预订APP一定会出现在我的手机中。这是硬需求,是一次旅行消费过程的核心,也是目前已经能够赚到最多钱的APP。
当然,对于各家旅游产品提供商来说,如何做好APP的定位与分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Ctrip推出的APP群概念,随后Qunar也有同样动作,基本都是一个主APP,加上几个细分APP的布局——这与国外在线旅游商们的布局都类似。但是坦白说,除了主APP,各细分APP目前的存在感都较差,它们能否发挥出自己的独特定位优势与功能特色,这是一个公共难题。而且,多数国内APP看起来用起来的体验感觉,都不如国外同类APP那么舒服,界面和功能都偏复杂——在用户体验的路上,它们都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法则仍然是简单便捷。
第二,Last-minute类APP熬过冬天。我曾经以为这类APP在国内可能活不下去,虽然它们在国外风生水起。比如Orbitz曾指出,70%以上来自于智能手机的酒店预订服务都是在游客登记入住的一天以内进行的;而另一家在线旅游巨头Expedia也曾发布报告称,68%的移动酒店预订服务是在游客计划入住当天的24个小时以内进行的——看起来,它们前途无限。
但是在国内的情况不同,我一直认为:国内酒店在线预订的大环境、消费者们的多年根深蒂固的现付消费习惯,可能决定了它在中国在线旅游预订市场里的先天劣势。
然而,现在我的看法有了些变化,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或许它们可能会更快的迎来适宜它们发展的土壤。我甚至觉得,在今年,酒店预订预付模式产品可能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发展,酒店销售渠道的分布、OTA们的产品模式,甚至消费者们的习惯,都会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在一定角度上看,这也应该是酒店价格战带来的一个结果,在线酒店预订行业不可逆的进入微利时代。
由此,Last-minute面临的生存阻力、模式制约与消费者习惯等难题或许都将减弱,它们的春天可能不会太远。
所以,我比较关注“今夜酒店特价”最近一直在说的融资进度,按照时间与上一次融资金额推算,它应该到了急需输血的时刻。它的未来,或许将成为创业旅游类APP的晴雨表。
第三,目的地资讯、预订、折扣APP大爆发。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专注于当地”。当每一个消费者到了旅游目的地,将会产生大量现实需求,从查询到消费,每个环节都有商机。这类APP的核心都是LBS。
目前,国外有大量的这类APP存在,有行业巨头,目的地范围遍及全球;也有小公司,只专注于一个城市。而国内,类似的APP似乎不多,媒体报道里见过成都有类似的APP,会即时按照位置推送服务信息;不过也听说,这些信息做得比较粗糙,并不好用。我最近没有去过成都,无法判断与评论;但是我认为,这类APP也是旅行的硬需求之一,必然会发展起来。再加上这类APP所天然带有的广告推送盈利属性,它们的生存没有任何问题。
第四,旅游分享类、游记类APP活下去很难。如同在美国时,我只想使用Facebook与Twitter,回到国内,微博、微信足够用了。我不认为这类APP能够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不久前,我曾经以为它们可能还会过得不错,但是现在看来,除了少数文艺青年可能会比较喜欢这类小众APP之外,普通和二逼青年都不太容易会对此产生兴趣。我更习惯在PC和PAD端看这些东西。
不过,也并非没有一种可能,当年新浪博客捧红了一大批旅游博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自媒体圈子;如果这些新锐的APP们,都有魄力和胆识也这么干,或许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指望着这些UGC内容产生多大的用户粘性根本不现实,可能还是需要抱住媒体属性这个大腿。
第四,没有了。不要提醒我还有旅游搜索引擎、比价平台这类APP,它们的确存在,也一定会生存的很不错。但是,对于使用者来说,使用它们,与是否移动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移动互联网对于它们的影响,与移动互联网对于OTA们的影响,几无区别;它们的搜索比价属性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差异化表现,我还没想明白。所以,直接把它们归到第一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