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竞争,高科技的网络信息社会里,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了问题,就在我们高兴过日子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身份信息可能已经在背后成为了交易商品。
如果只是单纯的信息倒卖,人们或许还不会感觉到其危害,但不法分子往往是利用手上掌握的详尽用户资料实施敲诈和诈骗,危及个人财产及人身安全才是公民认为最可怕的。然而这些信息是怎样泄漏出来的?收集用户信息的企业保护好用户的信息安全了吗?
日前,北京警方通报称,近期连续破获两个有组织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团伙,抓获92名犯罪嫌疑人。在其中一起案件中,多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先后出售20余万条客户信息,被诈骗团伙利用后骗得300余万元。
据介绍,2011年11月,北京市公安局内保局接到某保险公司报案,称有人冒充该公司名义骗取客户钱款。内保局通过前期侦查,于2012年1月至6月间,先后在福建省福州、泉州等地将实施电信诈骗的4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通过讯问获知,4名犯罪嫌疑人从该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手中购买了2万余条客户信息,后采取拨打电话谎称派发红利的方式实施诈骗犯罪,获利300余万。
保单信息被泄漏,个人信息摇身变成商品被随意买卖,这种现象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担忧,保险消费者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保险公司应否为信息泄露担责?
作为与消费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内部涉及有大量用户的金融信息,而如果这些敏感资料一旦被不法分子所掌握,带给消费者的将是非常严重的危害。个别内部工作人员明目张胆地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并抛售用户信息足以给金融机构敲响沉痛的警钟。除采取必要的法律武器惩治犯罪行为,企业更应该反思自身的内网安全现状,采用针对性的安全机制来从源头杜绝员工窃密行为。而加密软件作为保护数据信息的根本防护措施,助力企业内网安全,使敏感的文件资料、数据信息都处于加密状态,任何人不能越权带走。
选号网小编温馨提示:活在这样的社会里,让我们不敢轻易的去相信任何人和任何企业,每次看到这样的事情都特别心痛,不知道那些泄密的内鬼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难道他们就不知道自己在有那个想法的同时就已经失去了所有人对自己的信任吗,不要总是用金钱去购买自己的信任度,那真的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