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为解决刑事发案率较低,而群众的安全感却不高等问题,浙江省湖州市公安机关推行“警务广场”战略,将包括市局局长在内所有警察的手机号码全部对社会公开,并印在宣传册、警民联系卡、水杯和围裙等物品上,发放给民众,让民众有问题随时可以找到公安人员。
湖州市公安局将所有警察手机号全面向社会公开,体现了为民服务的极大善意,也因为手机号码的公布让人民警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一下子贴的更近了,但这一带有为民办事性质的“善政”能否真正落实好值得担忧。公布官员手机号码并不陌生,各地多有探索,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果而终”者并不少,公布电话走形式的也大有人在,早在2011年3月,某省纪委和组织部联合公布了260名各市、县纪委书记和组织部长的手机号码和邮箱,为全国首例。但在号码公布的第一天,“好事”的记者便按图索骥搞起调查,结果发现260人中145人无法联系,有的停机、关机,有个别号码甚至是空号、错号。湖州市公安局所属警察全部公开手机号码后,会不会遇到“打不通”、“空号”等现象和问题,并非没有可能。
要解决可能存在的公开电话的“假公开”现象,要避免公开警察手机号码沦为一场虎头蛇尾的“作秀”,绝非“一公了之”这么简单。在笔者看来,首先取决于公开的形式和内容。一些地方公开领导电话仅限于“内网”,也或是一次性公布,这显然无法让更多的群众知悉。既然是公开,就要全面彻底地公开,不仅要在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站公开,还要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持续性公布;公开内容上不应仅有姓名和手机号,还应该包括工作职责、能为民办哪些实事等等。全面详细和彻底的公开,不仅能保证公开电话的“热度”,更直接关系后继的公开成效。公开各个警察的手机号,还必须配套以制度性的考核评价。一名警察或一名官员在公开手机号后接了多少电话、为此为民办了多少件实事好事,都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统计归纳,并最终依此对警察个人成绩政绩进行考评,以专门性制度和举措检验手机号公开后的效果。这是制度性保证公开手机号不走形式的前提。
最关键地还是引进公众评价。某某警察接电话多与否、热情与否,办实事与否,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群众也最有评价权。公开各个警察的手机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应征求收集一下当地群众的意见,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大力整改,直接与警察个人的晋升、奖惩挂钩。如此这般,持之以恒,公开警察手机号码的举措必然取得好的社会影响和结果。
一些地方在制定为民和惠民政策的时候,出发点往往是好的,但最终落实不好和落实不到位的原因,主要还是取决于心态。如果将制定政策和举措是当成应付差事、当成应付检查的形式来做的,这类政策必然落实不了,也就是虚假的;如果政策和惠民制度的制定者,是真诚为解决百姓困难和公众诉求来的,即使在落实过程中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最终也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改进而落实到位。湖州市公安局将所有警察手机号全面向社会公开的惠民举措,会不会虎头蛇尾?能否深入持久?公开电话只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