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楼盘的置业顾问,我们项目位于××路,想给您介绍一下,可以吗?”近段时间,此类骚扰电话巨量出现。只要你在一家售楼处登记了个人信息,在此后数月甚至数年时间里会频繁接到房产推销电话……如今,个人手机号这一隐私在利益的驱使下变成了货架上的“商品”。记者以信息买家身份联系多家在售楼盘,发现果然有销售人员出售客户信息。
市民遭遇骚扰电话目标精准
“去年10月,我到李沧区几家楼盘进行咨询后,今年四月份以来天天收到各种不同楼盘打来的电话,想让我去看房。”市民刘女士抱怨称,即便自己已经拒绝,还会有同一个楼盘的销售顾问打来电话。
除了惹人烦的推销电话,诈骗电话的出现则更让人担忧。今年年初,胶州市民张先生就接到了一个自称是“房管局工作人员”的诈骗电话,虽然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但陌生来电者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姓名和详细住址,最终将张先生的1.9万元骗走。事实上,自从张先生此前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后,除了这个诈骗电话,各种陌生电话便连续不断袭来。
记者调查售楼处客服卖信息
在一名业内人士的介绍下,记者与山东路一家外呼公司负责人王先生接上头,这种外呼公司被称为骚扰电话的发源地,王先生不愿承认自己员工拨打的是“骚扰电话”,他认为这只是一种正常的销售模式。这名负责人介绍称,青岛(楼盘)职业的外呼服务公司业务越来越不好干,所以数量已经变得越来越少,有一半儿左右手机用户接到的电话销售,都是来自于销售企业自己成立的电销部门。“比如很多房地产公司,他们自己就有电销部,电销部的工作就是不间断地给客户打电话,他们那里有很多号码资源。”
记者来到李沧区一新开楼盘售楼处,在售楼处二楼的财物结算中心,有大约10个年纪不到20岁的员工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边,电话销售的声音此起彼伏。根据业内人士的透露,记者以装修公司的身份采访了8家地产销售公司,其中5家公司表示,在共享客户资料方面可以合作。记者拨通即墨市长江二路永丰鼎泰丰售楼处电话时,客服人员宋先生表示,可以将现有的几名购房者信息有偿提供给记者。宋先生跟记者就费用达成协议,每提供一个客户电话,需要支付50元,在谈成之后还需要另外支付装修总价千分之一的提成。
法律规定情节严重可判三年
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253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但针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和从事此信息倒卖行业的个人,并没有针对性的规定,不过在2014年3月15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互联网企业在利用其所收集的个人信息的同时,也负有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义务。对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经营者,可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义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较长时间内缺少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规定,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公众事件频出,比如前一阵子炒得沸沸扬扬的“快递单倒卖”事件,就很难在现行法律中找到相应的依据,现行相关法律还应进行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