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理财产品“宝宝”,由于有随时变现能力,且收益率远高于银行理财产品,因而深受一部分人群的青睐。但是,天台的姜女士在发现“宝宝”里的钱莫名被“消费”后,在网上搜索到一个“客服”电话就匆匆打了过去。不料对方却是个假“客服”,按着一番操作后,银行卡里1万多块钱又被骗走了。
今年初,家住天台的姜女士开通了一种某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宝宝”,并将其与自己的一张银行卡和手机号进行了捆绑。
8月中旬的一天,姜女士不慎把自己手机弄丢了。直到几天后,姜女士才补回手机卡。近来,姜女士发现自己这张与“宝宝”捆绑的银行卡里少了966元钱。一查询,姜女士发现钱被人分3次消费,从“宝宝”里转走了。
姜女士连忙上网咨询,并搜索到了一个0571-64******的“宝宝”客服电话,便立马打了过去。接电话的是一名男子,自称陈经理,在听了姜女士的叙述后,又问起了姜女士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哪些银行卡里有存款及存款金额等情况,并安慰姜女士不必担心,说这些钱可以在自动柜员机上办理退回。随后,姜女士按照“陈经理”的指令带着另外一张内有近2万元的银行卡来到了附近的一个ATM机上进行了操作。
可是,按着“陈经理”的指令操作,ATM系统竟进入了英文界面,姜女士根据指令一阵按键后,竟发现卡里的14789元钱被转走了。
警方通过调查,发现有人利用姜女士的手机号码等信息,通过手机号捆绑的“宝宝”,从姜女士绑定的银行卡里“套”出了900多元钱。
9月15日,在警方的努力下,姜女士“宝宝”里丢失的钱,总算返还到了姜女士的银行账户上。目前,警方仍在侦查这起“假客服诈骗”案件。
警方提醒
用“宝宝”产品好理财,安全防范意识仍要跟上。要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若遇遗失应及时补回。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特别是涉及到银行卡号码、银行密码和存款金额等这些重要信息,尤其不能轻易透露。